注意ECCO這個品牌已經很久了,只是案子(<--藉口)、福委(<--藉口),以及疏於管理gaspar.info(<--這才是真的),才一直遲遲沒有整理出相關文章。
這個號稱是世界唯一的「從牛到鞋的整個價值鏈」都控制住的品牌,到底特出之處在那?
歷史:
1963年在丹麥南方的Bredebro小鎮,Karl Toosbury賣掉他的房子和車子,創造了ECCO這個牌子。1991年進軍美國市場,在這中間原本是Toosbury家族獨占的事業逐漸轉移。現在Hanni Toosbuy Kasprzak是唯一擁有ECCO者,同時也是公司董監事之一(有趣的是CEO Dieter Kasprzak,就是Hanni Toosbuy Kasprzak的丈夫)。
根據找到的資料,目前ecco在全球60個國家裡,有500個店面,900個專櫃(Shop-in-Shops)、40個outlet。這幾年來針對中國地區增店中...
特色:
多工皮革
大多採用小牛皮(calfskin),公牛皮(cow)和氂牛皮(yak),官方號稱經過100多道製皮手續,拋光讓皮革更加柔軟。
鞋底注塑技術
將液體聚氨酯噴塗在預成形的鞋幫上。因為這種方法不僅保證鞋外底與鞋幫之間的粘合力最強,也讓鞋底的彈性更大。不過更讓我意外的是,每雙ECCO鞋都要放在專門的測試運行器上工作兩週。這樣不會讓鞋底的老化比較快?
PU/TPU結合
ECCO將具有質輕避震特性的PU(Polyurethane,聚氨酯)和韌性再強化的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可塑性聚氨酯彈性體)結合,讓輕薄的鞋底同樣有避震的效果。
GORE-TEX薄膜加持
ecco的技術,其實就是在皮革上,塗上一層GORE-TEX技術薄膜(不是GORE-TEX布哦),擁有聚四氟乙烯材質的GORE-TEX,每平方英吋有90億個細孔,這些細孔比一般水滴小2萬倍,所以雨水(液態水)進不去。但是當薄膜內的熱氣(氣態水)產生時,又能快速穿透排出。
小心得
設計、選料、生產全都可以包裝
老實說,台灣La new和A.S.O和ECCO一樣,設計、製造和生產都不假外人之手。當然這樣的作法,最大的目的就是costdown,但ECCO不同於後兩者的地方在於設計、選料、生產,都可以拿來當作是名牌的特色和包裝手法。
牛革、PU,甚至是GORE-TEX®,都不是ecco自己研發出來的材質,卻可以拿來當做是ecco的特色,甚至是品管用的實驗室,也可以塑造成為消費者嚴格把關的最後一道付錢防線。
強打童鞋市場
在ecco的官方頁面中,除了男女鞋外,還有有不小的篇幅是有關兒童鞋的介紹,產品目錄也特別區分了幼兒鞋和兒童鞋。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還有給父母親在選擇小孩鞋子時的提醒項目:例如一隻健全的腳由26塊骨頭組成,由韌帶和肌肉聯結在一起。小孩子腳上的骨頭很軟,對壓力和負荷十分敏感。如果鞋子太小或很不合適,腳的內側就容易順著鞋的形狀生長,將來就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資訊大多翻譯,較少台灣專屬活動
不知道ECCO的台灣代理商是那一間,雖然產品的介紹和技術有不少是翻譯成中文,但是像是歷史、品牌價值等都還是英文階段。如果未來有機會能推出台灣地區的專屬活動,相信能吸引更多使用者和眼球。
參考連結:
ecco簡介:非官方,但是資料我抄很多。
GORE-TEX中文網站:台灣防水大廠歐都納做的網站
ecco官方網站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