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兄:
老實說,你熱血澎湃提出那些想法和分類,我很認同,只是個人的文筆太差,只會嘴炮或是風花雪月,拍拍吃的東西倒還可以,那些分類可能沒有辦法跟上腳步。
不過我想來想去,最近比較關切的一件事,就是吉田包事件落幕之後,一直以來在我心中有一定地位的鞋技中心出現仿冒事件。擁有1億元資金預算的單位對一張50萬(或15萬)的合約,產生創意的抄襲的事端。
混亂的危機公關處理法
這件事情主要是11月13號,民進黨立委蔡其昌開了一個記者會,指出由工業局輔導成立(謎之音,原來是工業局的旗下:p)的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以下稱鞋技中心),剽竊駒揚公司「電動如廁起身裝置」創意,並於台北醫療展中展出類似作品。
同一天晚上九點,中央社放出另一篇新聞稿,其中還有主管機關工業局的回應,表示駒揚公司是2005年找上鞋技中心研發「電動如廁起身裝置」,並支付新台幣15萬元,未使用工業局的計畫,後來駒揚公司表明不願意做了,並發函,給鞋技中心,鞋技中心也退還15萬元費用。
然而,隔天下午,鞋技中心總經理劉虣虣出來表示,鞋技中心與駒揚的合作案,原為協助其開發電動馬桶,包括工業設計、結構設計、電控等。他說,雙方主要歧見在「造型」方面,鞋技中心陸續提出11款設計,比一般案子的五、六款多近一倍,但駒揚不滿意;幾經溝通後,鞋技中心才發函提前中止合作案。
員工、主管單位、媒體,以及相關廠商,這四個危機公關必要聯絡的,不知道鞋技中心做到那些?從新聞內容來看,工業局和鞋技中心的內容,光是中止合作的發函單位是誰就有很大的出入。更別提相關廠商常上的官方網站沒有任何的說明,就像蒸發一樣。
一億元到那裡去?
其實不看新聞,是不知知道鞋技中心每年有一億元的經費。我好奇的是這一億的政府經費如何花費?
簡單作了一些整理,在支出部分,辦理鞋樣手提包比賽、運動休閒科技化服務業創新實驗計畫(i-motion),以及鞋技創新育成中心外,可能還有包含人力薪資、場地租借等經常門資本門支出。
而收入方面,除了廠商贊助、其他計劃補助外,還有各種研習課程。今年的課程網頁中,一個有38堂相關。扣除研討會和演講、投資講座外,每堂費用從2000元到11000元都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有和青輔會合作的流行創意設計-台灣製鞋文化體驗營,當然這個也是有收入(2000一個人元)
這樣算一算,我還是不知道這一億元花到那裡去@@"
網站更新還在原地踏步
進去鞋技中心可以說是東鞋西煮一個重大目標,不過很可惜,網站的更新,除了最新新聞的更新外,上述各個專案網站的更新,大多是超過3個月沒有更新,一個網站三天沒有更新就沒有什麼人要看了= =鞋技中心真的要加油!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