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我誠心樂見學學文創志業這樣的社團(公司?私塾?補習班?whatever總之就是一個學習的地方:p)在台灣推動所謂「美學的經濟」及「人文美學」的發展。台灣能有這樣的勇氣(與財力)的人不多,他們能夠堅持下去,我敬佩。他們不能堅持下去,我也尊敬。
但是,在看了捷運廣告後,艾瑪[隨處走走]的文章以及查理王的文章(我也很喜歡看二位blogger的文章,也樂見有地方能讓他們發揮所長),心中有一股酸意(對,就是所謂酸葡萄心理:p)沛然而生。
以下從3個面向:blog風格的新網站、充滿文化傲慢的捷運廣告、大腳blogger收編到學學進行介紹。
1.blog風格的網站
原本的學學網站,強調學學文創志業,塑造所謂文化創意美學的願景。
現在的學學網站,則以功能性取向,各種研究室、老師的介紹連結放在首頁,點進去就有每一堂課程的介紹與費用。目前看到的大約是四堂課四千元(延伸一下,根據同事黑貓小姐表示,這樣的課程,四千元如果是有內涵,又可以交友,何樂而不為?但是前提就是這個高級價位,一般人有點難負擔)
進一步來看,首頁號稱「目前共計34個研究室、468名老師(超過十位以上的台灣知名blogger)、138種學程、1128堂課程、3686會員正創造台灣人文美學的新社會」,這樣的計數方式,以及老師們的連結,好像分類匯整一樣,真的很blog。
然而看起來很blog、很清爽的頁面,卻沒有實際的回饋機制(留言、討論區基本功能都沒有),我只能報名,點選課程,寫寫「聯絡我們」的官方mail。這樣的網站,我想除了看看精采的課程(我超愛蕭青陽的課程,可惜不是什麼實做課程)、及名師外,再來加入個會員選課外,不知道還留下什麼。
2.文化傲慢的捷運廣告
最近在捷運上,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學學的廣告slogan「台灣有2300萬個中輟生」,次標是「別讓台灣的文化創意美學繼續失學下去」,看了真是火冒三丈。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包含,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等十三項產業。學學今天創造出所謂「文化創意美學」這樣的term,傳播這樣的廣告,的確好像卻還是沒有走出文化創意產業的窠臼,卻讓我感覺有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精英文化優越。
這樣的廣告,憑什麼說台灣有2300萬個(文化創意美學)中輟生?這樣子的論述,在講求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裡,似乎強烈的暗示或是明示2300萬人只有上學學才懂所謂「文化創意美學」。其實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邏輯問題,沒有人喊出「文化創意美學」,所謂學學創造出「文化創意美學」。然而,你上了這些課,就會懂什麼是「文化創意美學」嗎?
我個人認為這不過是遠見、天下,以及數位時代流的命名模式,有樂活、頂客的lifestyle,搞不好以後還有「文化美學創意」,「創意文化美學」,「還是美學文化創意」這樣的文字遊戲。
3.精英份子的再收編平台
前面提到我看到艾瑪以及查理王寫到有關學學的看法,有很人對於學學充滿期待,也有的人認為他就是補習班,其中有幾點看法非常有趣,包括像是不要問繳多少學費,不要把學學和補習班劃上等號等等。
我想說的是,第一,請不要把創意或是文化這樣的東西無限上綱,沒有錢的人也可以有學習的權利啊,錢本來就是學習的第一考量。
此外,補習班這個名稱沒有什麼不對,大家好像都把他污名化了,中國的教育文化就是從補習班出來的啊,以前根本沒有學校這種單位,孔老夫子不就是補習班的名師= =
第三,學學的策略,就是找了各行各業有名(其較為有名)的管理階級出來分享(及授課)。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我找一個高中生去上課,是不是就會格格不入?費用以及課程的門檻可以再調整,但是授課對象的本質是精英份子卻是學學無法移除的形象與特色。
其實學學應該就大方承認,我的目標對象就是精英份子,我就是為了文化創意美學盡一份心力,但是為了公司營運當然要收錢,請不要把知識的高低層次放在第一線,學問無高低,只憑個人吸收內化。
最後,我仍然樂見學學這樣的機構出現在台灣,加油!
我以前就說過了吧~知識是有價的! 囧
的確是各神聖的使命~不過當看到「台灣有2300萬個中輟生」的斯摟更...那..是否應該導入慈濟大愛志工模式?您說是不是阿?大師兄~(雙手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