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區,隱藏著一條結合文化、生態,以及建築工法的小河。早前在羊的blog裡曾經介紹過塯公圳,就被那美麗的沿岸風景還有魚龜(真的是有魚和烏龜:p)給吸引,在台北這樣的地方,居然還隱藏著擁有文化力的祕境(嚇)。
趁著某天下午,硬是拉了段大、羊、阿蛇,以及牛仔包五人,造訪這個規劃長達7年的塯公圳,還遇上一手促成塯公圳景觀的大學里里長高羅美惠阿姨,藉由里長阿姨的現場解說,讓我們再上了一場無價的文化力燃燒課程:p
不囉嗦!馬上燃燒文化魂!
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這是一條支圳,塯公圳早在1745年,由
郭錫塯興建,歷時二十餘年完成。
民國61年(1972)塯公圳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加蓋工程後,這個塯公
圳支流,已經是塯公圳在台北市最後的命脈。(在台北縣新店溪
碧潭圳頭,有一段至景美溪約五公里的渠道,是保留較完整的塯
公圳原貌,附近僅有不超過三百公頃的農田在繼續使用。)
從另一端看過去,有許多植物和動物的解說牌,可惜有一些字不太
清楚。
水域植物的特性,塯公圳採用最新的生態工法施工,在圳旁的複層
植栽綠帶。
貴重物品發現!涼亭型的太陽能供電系統發揮圳水濾淨及灌溉等自
動化、省電的水循環功能。
本次文化魂燃燒指導,高羅美惠阿姨,每天都會來這裡看看巡巡
的熱血阿姨,更沒想到原來她就是大學里里長!也是促成塯公圳
復活的主要推手。
齊聚太陽能亭的大家,段大真是有夠黑的局外人= =後面是在
撈花草的高羅美惠阿姨,真是入鏡不忘燃燒文化魂啊(?)
後記:
在看照片之後,找了網路上崔媽媽支持塯公圳復活的新聞稿(2004年),詳細的資料,可以上崔媽媽的新聞媒體服務區尋找(不過後來找了一下,資料庫似乎掛了)源源塯圳水-菁菁大學情
民國86年底,大學里辦公處和「崔媽媽服務中心」(崔媽媽基金會的前身)」爭取到「台北市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規劃經費補助,委請文化大學景觀建築系陳章瑞教授協助,共同推動「源源塯圳水、菁菁大學情 -- 塯公圳支流改善之期初規劃案」。從86年12月下旬起,進行多次住戶訪查、徵詢許多學者專家意見,共召開了三次廣納社區民意的參與式規劃設計討論,《大學里塯公支圳案》終於在87年五月底完成期初規劃。但由於施工經費尚無著落,也未能取得水圳的無償使用權,使得塯公支圳改造案的細部設計及施工就一直被懸置著。就連大學里已故的高萬成里長在89年辭世前夕,心中都念念不忘塯公圳的改造,視其為未了遺願。90年初,經媒體披載台大校方將與塯公水利會合作,預備將流經台大校園內塯公圳大安支線重新復原,希望仿效英國劍橋大學模式將塯公圳塑造成「台大康河」。此消息傳出,再度鼓舞已沈寂一時的社區團隊,因而以大學里辦公處名義再度行文向塯公水利會申請,而塯公水利會也成仁之美,慷慨同意了里辦公處無償代管的請求。
後經大學社區各界的積極奔走下,塯公支圳議題逐漸激起台北都會社區營造及文化界的討論,並受到媒體的關注。90年12月大學社區也趁著大安區「市長與民有約」的機會,連袂向馬英九市長陳情,請求協助推動塯公支圳之文化/生態保存及周邊綠美化工作。當場獲得馬市長的重視。事隔半年,塯公支圳因此獲得大安區公所推薦入選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九十一年度地區發展執行計畫」,並委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以「大安區地區發展執行計畫 -- 發現塯公圳之美」為名,進行規劃設計。期間又獲得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結合六國景觀設計有限公司主動積極提供生態工法的水圳景觀設計。經過長達一年、多次的施工圖說及預算書之協調研商會議,及與基地現場居民的說明會勘,延宕了七年的塯公支圳綠美化案總算在92年下半年完成設計,由大安區公所進行發包施工。並在今年五月初竣工落成。
已完成的塯公支圳綠美化案採用最新的生態工法施工,利用中空的箱涵為架構,在不減損圳道水域原則下,不僅增添圳旁的複層植栽綠帶,且使魚兒多了許多可棲息躲藏的隔間;更成功的避免了施工中混凝土污染水質。並藉涼亭型的太陽能供電系統發揮圳水濾淨及灌溉等自動化、省電的水循環功能。現場並立解說牌引介各項富有教育意義的設計,為社區學子以及台北市民又增添了一處生態環保的戶外教室。
談到對塯公圳綠美化完成的感想,大學里高羅美惠里長表示:"經過七年漫長的歷程及無數的波折,大學社區終於完成塯公圳支流保存及水圳週邊環境綠美化的心願。"塯公圳"曾是伴隨著老台北人成長歷程的共同記憶,塯公圳支流綠美化案則試著讓當年新生南路未加蓋前塯公圳沿岸品質優雅的親水空間重現在大家面前。並將這一份屬於集體生活記憶的文化資產做為全體大學社區居民、及關心文化發展之台北市民的新獻禮!"
參考連結:
塯公圳歷史 via 某台大生
打開塯公圳的歷史相簿,道出水圳與社區的前世今生 via 崔媽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