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二篇的文章,市售鞋品已有逾七成由中國大陸進口,以及在大陸鞋子低價傾銷的衝擊,讓台灣鞋子製造業陷入困境。但是我想要請各位老闆冷靜下來想一下,台灣早就在轉型了,請不要再用傳統大量製造、大量代工,就可以大量獲利的心態來看。
1.不要依靠政府:政府有幫忙,就當作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2.精緻品牌:請參考camper、trippen的經營模式。
3.差異化:請參考巴西HAVAIANAS。割喉是沒有用的,再怎麼拚價錢,也拚不過對岸的製造力。請多發展自己和其他公司的差異化。
新聞一、製鞋業者 月底將提反傾銷申請
2006/07/11 經濟日報 製鞋業者 月底將提反傾銷申請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台灣內銷鞋業快要滅亡了!」台灣鞋製品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進興提出警告,他直指市售鞋品已有逾七成由中國大陸進口,不少製鞋業者一年做不到幾個月,政府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
抗議大陸產製鞋子低價進口,台灣地區鞋類內銷業者預定9月29日發動萬人遊行,業界今(11)日將展開第一波連署,月底正式提出對大陸進口鞋類反傾銷申請。
這是繼毛巾業走上街頭、抗議大陸製毛巾低價進口後,第二個計劃發動反傾銷的產業。林進興指出,毛巾業者推動對大陸毛巾反傾銷的成功案例,給鞋類業者很大鼓勵。
台灣鞋製品發展協會正與律師協商對大陸進口鞋的反制作法,並進行鞋業損害調查。林進興呼籲政府,正視大陸鞋品低價傾銷事實,建議提高關稅或課徵反傾銷稅、採取防制措施,維護本地鞋業的生計。
包括台北縣鞋類公會、台南市皮革公會,都決議參與請願遊行。台南市登記遊行的人數達數十部遊覽車,製鞋重鎮的台北縣有數千人參與。
業界指出,大陸鞋品進口稅率在5%至7.5%,台灣出口至大陸的鞋品卻要課徵24%左右,差距太大。大陸鞋普遍存在「高價低報」情形,以一雙當地批發價600元的鞋子,進口成本僅申報30至60元,繳納的關稅微乎其微。
台灣鞋業在大陸鞋傾銷衝擊下,全台廠商與從業員工不斷縮減,估計僅約過去的15%左右。
其中,不少業者接不到訂單而棄廠從商,將大陸鞋品回銷台灣,演成「自己打自己」的局面。據統計,去年從大陸進口的鞋子高達6,646萬餘雙,比前年成長13.23%,市售國產鞋品比率已不及20%。
林進興說:「這種情況不及早因應,兩、三年後,鞋業恐將面臨滅亡命運!」
台北縣鞋類公會理事長郭錦川表示,2002年大陸鞋全面開放進口後,本地廠商無招架之力,有些業者一年做不到幾個月,員工不是轉行就是失業,不斷向公會求救與抱怨。
記者魏錫鈴、宋健生/台中報導 2006/07/11 經濟日報2006秋冬季台北國際鞋展與台北鞋展今(11)日在台北世貿中心登場,由於內銷鞋業面臨中國大陸等低價鞋品競爭,經營陷入困境,已規劃9月底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採取遏止對策。
國際鞋展是台北縣鞋類公會主辦,台北鞋展則由台南市皮革公會主辦,都以鞋店為主要對象,展出秋冬季新款鞋品,邀請各地鞋店到場下單。
這是內銷鞋業年度兩大盛事之一(另一為春夏鞋展),今年有350家廠商參展,使用700個攤位參展,規模比三、四年前稍增,但不少參展業者的心情低盪。業者指出,進口低價鞋子的數量約占台灣內銷市場七至八成,但其中有七、八成來自大陸,其餘是越南等地,對本地鞋業衝擊很大;高價鞋品則從義大利等引進,影響較小。
業者指出,大陸進口鞋類成本較低,加上稅負偏低,大量低價搶攻台灣市場;加上還有高價低報情事,破壞公平秩序,造成台灣產品難以競爭。據了解,大陸某女鞋大廠已找好台灣代理商,準備以價格優勢搶攻。
內銷鞋業組成的「台灣製鞋品發展協會」,今天下午召開「改善國內鞋業經營困境會議」,邀請政務委員何美玥、立法委員、經濟部、財政部、進出口公會、鞋業公會等代表出席,討論鞋業面臨的困境。
今天討論的議題包括:挽救鞋廠訂單逐年流失的危機、有效防範大陸進口鞋類不實申報通關、輔導國內鞋業廠商提升競爭力等。而協會也將召開理監事聯席會議,研商9月底遊行請願活動細節。
台灣製鞋品發展協會致力提升鞋業競爭力,積極推動「台灣製鞋品標誌」共用商標識別系統,已有20多家鞋廠獲認證。目前兩大本土品牌鞋子中,阿瘦實業已取得多款鞋品認證,稍後可全面上架;老牛皮國際(La New)因在海外設廠,尚未加入。
今天中國時報也有這方面的相關報導